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奇石玉石 >

中国观赏石简介(34)·重庆观赏石

  • 2021-11-23 16:54:20
  • 来源:宁石斋博客
  • 作者:地一眼蒙古
  • 0
  • 0
  • 添加收藏

1、重庆花卵石

重庆花卵石,主要出自重庆市长江及巫山县马渡河长滩峡。该石大多形态似鹅卵,也有的造型生动,纹理清晰,图案似动物、山水、人物等应有尽有。绚丽奇异如珠似宝,芳华似丹如青;画面尽映万象生灵,或太虚幻化,空蒙卷澜。

马渡河是大宁河的一条支流,马渡河下游有三撑峡、秦王峡、长滩峡。长滩峡有一段近2000米的长滩,峡内谷窄山高,绝壁对峙,气势雄险,水清如镜;沿岸多有色彩斑斓的卵石,间或见古生物化石。

2、重庆乌江石

重庆乌江石,出自重庆市武隆县乌江。乌江发源于贵州乌蒙山,于重庆涪陵注入长江。流经武隆境内有八十余公里,在开阔的溪流交汇处常形成河漫滩,从江口到羊角一段有六个较大的河漫滩,是乌江石的重要储藏地。武隆县属乌江下游地区,地质构造为寒武系石灰岩。

乌江石质地坚硬,成形难度较大,有一定造型的乌江石,其观赏价值相当高。一般以图纹石为多,颜色以黑白为主,红、黄、绿等色少见,构成图案有人物、花鸟虫鱼等,惟妙惟俏,天然成趣,尤其颜色意境兼有者更佳。

3、夔门千层石

夔门千层石,出自重庆市奉节县夔门一带。千层石是沉积岩的一种,微细层理化比较发育,片状岩石相间重叠,层与层之间常因夹有泥质组分,经风化后突出参差不齐的细层理。

4、龙骨石

龙骨石,出自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骨坡。龙骨石即动物化石,其成因是在动物被泥土掩埋后,骨骼中有机质被地下水溶解、流失,水中的钙等矿物质则沉淀下来,经长期置换,骨的本质完全改变,但仍然保持骨的原始形态而成为化石。动物化石埋在一层灰黄色的沙质土里,其中以鸟类和啮齿类动物居多,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位于重庆城东北490公里处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又称巫山龙骨坡遗址。1985年,曾发掘出巨猿牙齿,1986年又发掘出带有2个牙齿的下牙床等巫山猿人化石。据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测定,其年代距今约201~204万年,比元谋猿人早20多万年,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同时还发现大批古哺乳动物化石,如河狸、毛猬、竹鼠、前中国熊、剑齿虎、前中国爪兽、中华古野牛等116种。

5、龟纹石

龟纹石,又名风化石,出自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南岸区涂山。此石主要成份为石炭岩,由各种碎石聚合而成,色彩相杂,沟纹纵横,因纹理呈龟背状而得名。石质坚硬,颜色灰白、深灰或褐黄,石面纹理饱满,龟裂清晰。重庆地区龟纹石蕴藏量丰富,体量较大,主要用于景观石欣赏。

龟纹石也是营造岩壑意境的佳石,用该石制作盆景,能展现出峭峻拔雄、悬崖陡壁和粗犷雄姿的磅礴之势。

6、溶洞石

溶洞石,出自重庆市乌江流域、大宁河流域、金佛山、武陵山等地。该石是一种碳酸钙沉积物,在重庆喀斯特地貌区域的溶洞中,水中含有的碳酸钙,并在石灰岩洞中沿着裂隙往下渗透,到达溶洞顶部后水份慢慢蒸发,二氧化碳逸出,溶解在水中的碳酸钙又重新沉淀下来,形成声色惧佳的观赏石,但形成物象不多。

7、宁河石

宁河石,又称宁河玉,主要出自重庆市大宁河上游巫溪县境内。大宁河发源于巫溪县西北偶光头山,于巫山县注入长江三峡,河长165公里,流域大部分出露碳酸岩地层,台原峰丛、灰岩岭脊地貌岩溶发育,该区域化石资源丰富。

宁河石属古生物化石类,其中含有海百合、苔藓虫等多种海生物化石,经过磨制、抛光呈现出缤纷的色彩,特别是多彩珊瑚和层孔虫玉化的石头,制成玉石雕件非常珍贵,但产量极低(20世纪90年代资源就已枯竭)。其它水石体量较小,颜色不多。宁河石可加工成各种工艺品,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8、海宝玉

海宝玉,出自重庆市城口县。主要分布在蓼子、桃园、燕麦、治平、厚坪,并向东南延伸出县境,岩体厚度50米以上,储量资源丰富。

海宝玉属古生物化石,形成于4.3亿年前,为生物碎屑灰岩,所含海洋生物化石有海百合茎、珊瑚、腕足类、层孔虫等。该石有紫红色和灰绿色两种,色泽艳丽,古朴典雅,古生物图案丰富多彩,显现出远古时期生物的生活形态,极具观赏价值,可用于制作各种工艺品。

9、长江卵石

长江卵石,出自重庆市境内的长江两岸。长江卵石质地坚硬,光滑细腻,色彩明亮,石上纹理生动活泼,意景丰富,特色鲜明。构成山川河流,田园风光,天象奇观,及人物、动物等图案,无奇不有。

长江卵石的成份有沉积岩、变质岩、二次变质岩、沙积岩和不同的矿物质,也有硅化木、玉石、动植物化石、微生物化石等。其品类较多,有千奇百怪的造型石,各种色彩的玛瑙,绿松石,不同色泽的红石、奇异的黑石、黄蜡石等。

10、三峡石

三峡石,出自重庆市巫山县长江段的河滩中。三峡石因产于长江三峡沿岸河床滩头而得名,以图纹石为主,也有造形石。色调有黑、白、灰、黄、红等,各色俱全,形状有圆有扁,千姿百态。三峡石肌理细密,纹理独特,稍经清洗即各色纹路毕现,似山水,肖花鸟,妙趣天成,极富神韵。

11、震旦角石

震旦角石,又称直角石、竹笋石、宝塔石,出自重庆市綦江县等地。该石是一种海生无脊椎软体动物的化石,外形一头尖、一头宽,倒置时犹如一座宝塔,石面有二三十节环状圈纹突起,亦似竹笋,如果横向剖开,剖面图恰似一幅太极图,故古人多称其为“太极石”。

震旦角石之原生动物,属于头足类鹦鹉螺超目,是四亿四千多万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凶猛食肉动物。经大自然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其化石分布在奥陶纪地层中,藏量较丰富。但多蕴存于坚硬的石灰岩中,故取之不易。

12、巴南响石

巴南响石,又称紫云响石,出自重庆市巴南区丰盛镇桥上村铁瓦寺山中。该石呈黄褐色,外观与普通石头相似,表面粘有黄土;形态各异,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及各种不规则形状;大者如碗口,小的如核桃、蚕豆,最大者重达10公斤;石表无缝隙和坑洞,石腹中空,内有固体或液体物质,用手摇晃即会发出声响,像摇未剥壳的干花生或装有水的杯子。内含固体颗粒的称石响石,内含液体的则称水响石,常见的是石响石,水响石较罕见。紫云响石是因响石带在紫云寺附近而得名。

巴南响石的形成已有几十上百万年,由主要成分铁、硅等多种物质组成,蕴藏在3公里长的槽谷中。响石在距离地表约2~3米的红土层内呈累积分布,石头里的内含物有黏土、淤泥、软泥块、水、小石块等。有些石头刚挖掘出时,石腹空间处于塞满状态,摇不响,拿到火上烤一阵或过几天后,亦会出现石响石或水响石。铁瓦寺山的响石资源极为丰富,其规模和密集度堪称全国之最。巴南响石于2003年由村民廖顶富在耕田中偶然识得,众人逐开始在地里深挖猛采,铁瓦寺山半山腰的小路旁、庄稼地、田坎上都有挖掘过的痕迹。目前,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响石资源,当地政府也已出面限制采挖响石。

清·乾隆《巴县志》载:“响石,中有子,摇之,声如玉沙,可已目疾。”

13、永川石松

永川石松,又称松化石、石松、硅化木,出自重庆永川市王坪镇石松坪山坡、及永昌镇南15里八角山等地。该石为中生代株罗纪植物化石,呈明显的松树特征,深灰色,石质坚硬,象一片片石片镶嵌而成,如用铁锤敲击会碎为拇指大小的块状。

石松坪山坡上的石松常有裸露在外的,多长约2~3米,直径1米左右,重达几千斤;主干最大者直径为1.25米,长11.12米;当地人曾将大量石松敲碎用作修公路的碎石,现所剩不多。八角山的石松深埋于地层,在修乡村公路时偶尔有挖出,故较为罕见。

清乾隆《永川县志》载:“旧有峰如松,高可十丈,坪因以名,一日震雷碎之,分裂江泸间,其址尚存。俗呼雷烧松,杜工部诗所谓:‘万年松化石’即此。”

14、松林石

松林石,出自重庆市涪陵之松屏山。该石因石纹如松林而得名,大块松林石解开后,石面上莽莽苍苍似一片松林景象。其树林图案是锰、铁等金属氧化物流积于岩石层隙间,久而凝结成的,可谓浑然天成,别具一格,实属大自然造化之神奇。涪陵的松屏山因产松林石又可制石屏,而因石得名。

宋《洞天清录》蜀中松林石:蜀中有石屏,自然有小松形。或三五十株。行则成径,描画所不及。又松止二寸。正堪作砚。相称若高大腔,宜用黑漆并乌木不宜用烂花犀牛之属。

清《四川总志·石谱》载:涪州松屏山翠耸云霄,其山上产石,有文如松形,可制为屏。每雨余青连江练,色映州城。

15、紫云石(砚石)

紫云石,出自重庆市合川嘉陵江沥鼻峡一带。该石质地细腻,呈灰黑色泽,宜于雕刻砚台及其他工艺品。以此石制砚始于宋代,为巴渝名砚之一,成砚称"三峡石砚"、"峡砚",有溶墨快、不损笔锋、墨汁不易挥发的特点。

16、金音石(砚石)

金音石,出自重庆市石柱县凤凰乡砚石湾。该石质地坚硬缜密,色泽漆黑,细滑光洁,敲击时声如金玉铮铮悦耳。金音石制砚始出于唐代,属巴渝名砚之一,成砚称"金音石砚"、"太保金音石砚"、"太保金音砚",磨墨细腻,蓄墨数日不干。

自定义HTML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