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当前推进地质工作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 2020-07-21 13:43:36
  •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 0
  • 0
  • 添加收藏

导 读

从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工作发展面临的困境看,当前地质工作短板制约因素有:(1)工作领域狭窄和创新及市场应变能力缺失;(2)地勘队伍人才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人才培养储备机制;(3)队伍发展缺少科学规划和发展统筹;(4)创新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动性不强。促进新时代地质事业的转型发展建议:(1)结合地质科技成果的转化,耦合新产品,打造新服务;(2)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聚新技术,拓展新空间;(3)设计重大战略工程,集聚新生力,拓展新领域;(4)整合非地质资源,发展实体经济,有效分解人员压力。

本文引用信息

郝俊峰.当前推进地质工作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0,33(4):74-77.

党的十九大不仅为我们明确了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也为我们指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新发展理念,对于如何确立深化改革发展提供了创新思维。作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先行作用的地质队伍,如何在新形势、新挑战中破解发展中的瓶颈,克服传统市场低迷,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亟需破解的难点问题。下面,结合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就如何转型发展,如何在改革发展中树立新形象、展现新作为,谈几点认识。

01 认知短板,厘清发展的制约因素

谈起认知短板,实际上就是要发现问题,查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真正找到矛盾的聚焦点和自身存在的短板。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快速的经济创收和过热的地质勘查市场,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内蒙古现象”。近三年来,随着国际矿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矿业市场不景气,以及我国工业经济由发展初期到工业化中后期对大宗矿产品需求趋缓的外部环境的改变,地勘工作作为矿业的上游产业受到严重影响。以内蒙古为例,一方面,政府投入的地质勘查经费锐减(表1、图1),另一方面,商业性地质勘查市场也随之趋冷,市场矿业投资积极性不高。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多数地勘单位发展陷入困境。突破困境,需要我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从思想认识上真正弄清楚我们的短板在哪,我们的困难源自何方。

当前推进地质工作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
当前推进地质工作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

图1 2015—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经费投入对比

(1)长期专业分工过细,造成工作领域狭窄和创新及市场应变能力缺失。由于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先天不足,使得我国地质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分工越来越细,研究领域越来越狭窄,从建国之初的大地质逐步演化成:一种是按矿种进行了地质职业分工和管理职能的分割,如石油、煤炭、有色金属、化工、建材、核工业、非金属、黄金、冶金,等等;另一种是按专业门类进行了研究领域的分割,就连地矿部门自身,都演化成了搞水文、物探、化探、区调、矿产、测绘等等。其结果,只针对自己的领域搞研究、搞调查,长期工作的单一性,使得科技人员的认识能力局限片面,忽视和淡化了自然界物质必然相关性原理的理解。搞煤的只找煤,搞金属的只找金属,石油、铀矿由于矿种的特殊性,其他部门都无权去勘查。曾经一段时间,搞1∶5万区调的不找矿,搞生产的不做理论研究,搞地质的不做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相伴生的,就是资料和成果的互不共享。久而久之,庞大的地质队伍,演变成众多完全依赖国家经费支撑的单兵作战,单打独斗。在此种体制环境下,几代人下来,整个队伍的知识面越来越窄,技能越来越狭,研究对象和服务领域也越来越单一,支撑服务和认知能力、市场适应能力不足,全面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随着传统工作领域的收缩,很多地勘队伍无事可干,甚至生存都受到严峻挑战。

(2)地勘队伍人才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人才培养储备机制,队伍现状与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出现严重失衡。属地化以来,多数地勘单位队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最直接的反映是人才培养方面的流失、断档。虽经近年不断努力调整改善,但人才断层依然是相当长时间内很难愈合的短板。尤其在学术领军和学科创新方面,更是人才不足、青黄不接。自2002年矿业市场和勘查市场逐步升温,地勘队伍人才缺乏的矛盾更为突出。于是乎,在地勘队伍属地化后,本应逐步落实队伍压缩、人员优化的地质大军,成为了人才需求旺盛的热门行业。短短几年,以地质技工学校的中专生和非传统地质专业的本科生为主要生源,地质队伍急速庞大,人员负担骤然巨增,然而真正实践意义上的地质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高端人才依然缺乏,依然倚重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毕业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矿业市场和勘查市场急速下行的情况下,一支支良莠不齐的地质队伍,不仅队伍臃肿,而且原有的专业技术优势也被无意间贫化。人才与知识的短板更趋明显。

(3)缺乏忧患意识和对市场规律认知的不到位,使得队伍发展缺少科学规划和发展统筹。进入21世纪后,在矿业市场异常火爆的十多年间,多数地勘单位存在“分光吃尽”的想法,既没形成足够的实力去发展传统产业,又没形成足够的资本积累去开辟新的战场,依然依赖政府矿产勘查投资生存。随着勘查费用的紧缩,部分地勘队伍出现了断粮。

(4)创新理念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动性不强,落实深化改革的勇气和信心明显不足。长期以来,在实际工作中依然没有树立正确的大地质观,没有认识到地质工作本应具有的内在科学价值。没有认真剖析供给侧需求,对地质工作的服务对象认知不到位。甚至认为地质工作就只是找矿。因认知的狭隘造成了对地质科学技术广泛应用的无知;因矿业市场的下行而无从寻找到有效的瓶颈突破。这其中也不缺乏个别干部精神懈怠、消极应对、回避矛盾以及能力不足、担当无力、学习不深等思想行为的干扰。

02 找准切入点,做好顶层设计

党的十九大指出,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要补短板,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所以,新时代的地质工作也必须要补短板、调结构,找准切入点,创新生存发展空间,以凤凰涅槃的快速变身来实现新时代地勘工作的全面转型升级与发展。

2.1 结合地质科技成果的转化,耦合新产品,打造新服务

推进地质成果的信息化服务,对各类地质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依据地质数据间的内在规律和关联,依据地质科学的内在规律,进行成果耦合和信息集成,提炼出一系列更富有应用性的新型数字化地质服务产品。过去我们常讲地质成果去专业化,不是不要地质内容,而是要把地质的过于抽象和专业化的表述与实际市场需求进行对接,给客户提供最为便利和直接的成品,直接通过我们的成果集成,提供明确的判断结论和全方位服务。不仅要提交矿产资源储量,还要进一步把如何开发、利用,如何治理恢复,如何节能减排等,整个产业链条的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地质工作范围很广泛,应该把全部专业技术和专业成果集成考虑,形成一个完整产业链条式服务,而不能局限于找多少矿、探明多少资源储量的狭隘地质。如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近年完成的全区地热资源规划、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山地区地质勘查工作方案,以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规划,为政府决策部署提供了充分依据,随之促成了丰厚的工作经费投入。

2.2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聚新技术,拓展新空间

不仅要找矿,更要把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与整个经济、社会、生态甚至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寻找切入点。十九大明确提出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对于地质工作者来讲,正是发挥大地质的优势所在。非常规清洁能源的勘查开发,应该是我们关注的研究和工作领域。以打造研学旅游目的地的高品质服务为切入,进行地热勘查、水源地勘查、地质景观与地质遗迹调查、地质公园与矿山地质公园建设,无不是可涉足的新领域。干旱地区找水、基本农田提质增产、矿山环境治理恢复,都可以成为地质成果转化应用的新方向。甚至我们的一张地质现象的照片、一块地质标本,都是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地质科普服务。这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近年来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创新,如所开展的富硒土地的研究和示范,页岩气、干热岩的探索,以及城市地质、土地污染调查等。这些工作取得成效的原因主要是思想认识的转变和站位的提升。只有引领社会各界和广大农牧民充分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宝贵,并变成绿色发展、脱贫治富的宝贝,才能让更多的需求来找到我们,进而给我们提供进一步拓展服务的市场和空间。

转型发展,必须要立足自有优势,积极开发地质队伍所拥有的宝贵资源。尤其是要依靠积累了几十年的区调、重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球化学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成果资料,瞄准新时代发展所需,主动服务、创新服务,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何为新需求?国家能源安全的需求,国家紧缺矿种的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精准扶贫的需求,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文化旅游产业的需求……这些都应是新时代地质工作可以作为的广阔领域。

地质工作者,首先需要克服遇事就想“另起炉灶”的偏颇思想,不要单纯地考虑管理体制的变革,而是要增强科技交流合作的意识,积极主动打破专业、行业、部门、研究领域之间的壁垒。由过去单一的条块管理变为未来的横向贯通与科技交流合作,变被动为主动,探索新领域、拓展新空间。

2.3 设计重大战略工程,集聚新生力,拓展新领域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

作为地质工作者,我们的地质工作是科学性工作、基础性科学,我们的地质事业也是科技事业、基础性科研。在顶层设计中,应正确厘定地质学的基础科学地位,明确地质工作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科学技术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科学发展长远规划中给予体现。同时,有针对性地规划、实施一批地质技术服务工程、重大科技项目。依托科研项目,凝聚和培育地质科学基础人才、创新型团队,并形成长效机制。比如,以专业技术集成为切入点,积极设计一些成矿区带研究、地质构造演化、新能源勘查、地球科学系统研究及地学科普知识推广等理论性、探索性前沿科研项目,促进地勘队伍科技交流合作与创新,促进人才培养与智慧集聚。通过顶层设计,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基础性、综合性、总结性以及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的重大地质工程。如:重点城市综合地质调查,重大建设工程沿线综合地质调查,重点精准扶贫工程、重点污染防治工程、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的前期综合地质服务,提早谋划在国家公园建设、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型城市转型、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建设、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综合地质服务方式。对于类似地下水资源等存在动态变化的基础地质背景,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周期性数据跟踪调查工作。要重点保证一批省级以下基础性地质科学研究的经常性经费投入。

2.4 整合非地质资源,发展实体经济,有效分解人员压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面对地勘队伍人员负担较重的压力,有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裁减人员,但是如果简单地将人员推向社会,也不是明智之举,更多的还是要在依托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地利用所积累的资产、设备,发展实体经济,拓展以第三产业为新主体的生存发展空间,有效转产分流。要善于将人员队伍进行科学分类,依其所长,合理配置。地质专业技术人才,凝聚到地质科技项目中,给予创新激励和竞争机制;非地质非技术人员,分流组建实体经济,给予技能培训和再就业保障机制。同时,自上而下,尽快厘清地勘队伍的发展与改革方向,清理现有资产资本,厘定每类人员的发展定位,因地制宜,拿出人力资源调整与改革方案,为队伍的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构建做好准备,服务决策。

03 结 语

总之,通过对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学习,结合本人的工作感受和多年来对地勘队伍发展现状的了解,认为在新时代,地质工作虽遇到了一系列的挑战,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这个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保障程度极低的地质低谷期,地质队伍也完全不同于那个时代刚刚步入市场大潮之中毫无应对能力的那支队伍,不论是社会的认知还是队伍自身的发展,都具备了一定的风险防御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资产资本积累。难点可能就在于队伍臃肿而又人才缺乏,“三期”叠加的不适与思想、创新意识没有及时跟上,尤其是对地质是基础科学的定位不准确。应该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领会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14项具体治国方略,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我们的思想,提升我们的认识水平。只要学懂弄通,就会有效指导我们把地质工作的改革发展事业做实做强。几点体会,愿与地质同仁们共榷。

作者信息

郝俊峰(1972—),男,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市人,地质矿产正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主要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地质信息化、矿产资源产业经济与管理等研究工作。

本文由《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编辑部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联系编辑部授权!

自定义HTML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