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地质文化村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和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地质公园、矿山公园、温泉之乡、化石村等的重要补充,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一些地质文化村在地勘单位的参与支持下逐渐兴旺起来。
河南省自然环境保护和地学旅游发展促进会也把发展地质文化村作为重点方向,从2018年开始,他们就一直在思考建设地质文化村的推进办法,并选择几个典型的地区进行试点。
何谓地质文化村,又该如何准确定位和建设才能发挥其更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近日,《中国矿业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秘书长、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旅游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河南省地矿局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忠慧。
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秘书长张忠慧
1
问
《中国矿业报》:何谓地质文化村,其构成要件主要有哪些?
张忠慧:从目前地质文化村的实践与研究情况来看,大家主要是把建设具有地质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称为地质文化村。它的建设主体是美丽乡村,我们只是赋予了地质文化特色,这是锦上添花的概念。而真正意义上的地学文化村不仅是锦上添花,还要雪中送炭;不仅要加入地学文化,还要从建筑、交通、农业、文化等方面凸显地质文化特色。
地质文化村,顾名思义,由地质、文化和村三个要素组成。其中,地质要素包括景观类,如地质地貌;探秘类,如地质构造;教育类,如地质环境;特色类,如富硒土壤;康养类,如温泉、矿泉。村的要素包括:基础设施,如交通、水利、电力、通信、文卫教设施等;环境生态,如村容村貌、田园风光、垃圾污水处理建设等;产业建设,如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农贸市场建设等。文化要素包括:语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节事文化、民间艺术等。
地质文化村是地质+文化+村的概念,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三者的简单相加。地质文化村是在深度挖掘包括地质遗迹在内的地质环境资源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资源,建设具备休闲旅游、地学科普、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等功能的特色乡村。
2
问
《中国矿业报》:地质文化村如何定位和分类,其建设的必要性是什么?
张忠慧: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地质文化村是地质公园的重要补充,将发挥地质公园不能发挥的作用,因此必须要把地质文化村作为一个品牌来做。如果我们像做地质公园一样做地质文化村的品牌,那就要按照做品牌的理念去建设地学文化村。要从建设美丽乡村的视角建设地质文化村,要清醒地认识到地质文化的植入和地质文化村的建设是有根本区别的。地质文化村是一个综合体,不是一个村的概念。他的构成包括:村庄、自然吸引物、人文吸引物、田园等。
地质文化村作为地质公园的重要补充,其分类要综合考虑地质公园、美丽乡村的分类。如果按照地质公园分类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地质构造类、古生物化石类、地质地貌类、火山类、海洋类、地质灾害类、矿产类、土壤类、温泉类、水体类、宝玉石类、观赏石类、综合类等十三类;如果按照美丽乡村分类,可以分为观赏类、体验类、求知类、休闲类、教育类、康养类、怡情类、掠奇类、综合类等九类。因此,我建议采用地质+的模式进行分类,即地质作为类,美丽乡村作为型,从而组合成新的类型。例如,火山休闲型、地质构造求知型、地质地貌观光型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美好文化的追求,人们对地质文化村的需求越来越高。首先,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证明,地质文化村在政府层面和居民层面要求都很大;其次,乡村和地质的联系非常紧密,村因山水而环境优美、生活富裕,山水因乡村而富有生机、富有灵魂;第三是我们拥有大量的、能够支持乡村发展的资源,还有把资源转化为经济的能力。社会需求、资源丰厚、技术支撑成为推进地质文化村的三大动力。
建设地质文化村必须以先进的理念为引领。建设地质文化村一定要抛弃传统地质科学理念,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树立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理念,树立保护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科学与文化的理念。
建设地质文化村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很有必要。我认为,建设地质文化村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地质文化村为科学普及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第二是地质文化村与地质公园形成了一个互补的格局,扩大了地质服务社会的通道;第三是对全国地质遗迹调查发现大量位于公园之外的地质遗迹找到一条保护的途经;第四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呼应。综上所述,建设地质文化村迫在眉睫。
3
问
《中国矿业报》:在建设地质文化村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张忠慧:要坚韧不拔地推进地质文化村建设,应该做好四个必须:
01
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每年一更新《制度汇编》,印发简单易懂的工作流程图发放基层一线人员,职能部门多次组织制度宣贯,使基层一线项目人员理解制度、掌握制度、自觉执行制度。
02
不断完善对野外一线风险环节的监督制约机制。管理部门对野外风险防控分工明确,相互监督,采、管、用分离,不断强化对野外一线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主要特点是分工协作,统一管理。
03
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每年一更新《制度汇编》,印发简单易懂的工作流程图发放基层一线人员,职能部门多次组织制度宣贯,使基层一线项目人员理解制度、掌握制度、自觉执行制度。
04
不断完善对野外一线风险环节的监督制约机制。管理部门对野外风险防控分工明确,相互监督,采、管、用分离,不断强化对野外一线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主要特点是分工协作,统一管理。
4
问
《中国矿业报》:地质文化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建设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您认为,地质文化村应该如何建设?
张忠慧:针对地质文化村建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误区,我认为在建设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要对地质文化村准确定位,确认它是一个独立的产品,把地质文化村作为一个品牌去推广、去建设,要做成一个真正的地质文化产品。
2
要强化对地质文化村的申报,扩大影响,让整个社会参与,而不是仅仅由相关部门选定几家。
3
要加强对地质文化村标准的制定,做到宽进、严管、难出,要能够真正和社会、市场接轨。
4
要有一个在全国建立地质文化村的规划和计划,要有全国一盘棋、全省一盘棋、全市一盘棋,甚至全县一盘棋的定位,要保证地质文化村的建设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5
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原则,可以先搞几个试点,为申报、建设、监督、管理、宣传标准制定提供依据。但是,必须要和国家的大规划相协调,一定要把影响力放在突出的位置,让地质文化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助推力。同时,建设地质文化村还要和山水林田湖草、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充分融合。
6
地质文化村的选址一定要合理,否则很可能会失败。我认为,地质文化村应该选择以下五种地方较为合适:一是在城市的近郊建设体验型的地质文化村;二是在城市的远郊建设休闲型的地质文化村;三是在地质公园核心服务区配合地质服务型线路、博物馆建设地质文化村;四是在公园之外典型地质遗迹区、富硒土地区、化石密集区等合适的位置建设求知型、康养型的地质文化村;五是在环境优美的地方建设综合型地质文化村。
地质文化村的建设时机已经成熟,必须缜密安排、精心部署、综合各方之长,倾力打造,做成真正的亮点。
ID:zgkyb01
面向自然资源系统、地质勘查行业、矿山企业读者的矿业全行业新闻发布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网站本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欢迎广大朋友投稿。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关注更多及时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