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人文地质 >

《榜样》| 朱恒银:叩开地球深部的“探宝人”

  • 2019-10-06 16:11:36
  •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 0
  • 0
  • 添加收藏

叩开地球深部的“探宝人”——朱恒银

人的一生要怎样来度过?答案各不相同。《榜样》新的一季和大家再次相见,第一期要讲述的故事主人公叫朱恒银,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泥腿工人,40多年来,矢志不渝成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业内首位大国工匠,他的发明创造产生了数千亿元的经济价值。

用他自己的话说,一辈子只干一件事,一辈子把一件事做好。他用一辈子做的这件事就是破解钻探“密码”,向地球更深处探寻“宝藏”。

初心如“钻” 向地球深部进军

1976年,朱恒银被招工到地质队时,眼前是一片荒凉,偌大的荒地上,矗立着几个孤零零的钻机。常年在野外工作的恶劣环境,三班倒的工作节奏,让不少同期招工的队友打了退堂鼓,收拾行李离开了。但是,20岁的朱恒银却选择留了下来,并且为之奋斗一生。

“当我们跟工人相接触的时候,看到我们这些钻探工人爱岗敬业的精神,为国家找矿的热情也感染了我,激励了我们地矿人坚持为国家找矿的初心。”朱恒银说。

老一辈钻探人的敬业精神触动了朱恒银,他决定留下来,干一行爱一行,坚持就一定能做出成就。那时我国钻探设备落后,找矿的水平通常只有600米左右的孔深,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1978年10月的一个晚上,朱恒银和工友当班时,钻孔的钻头突然卡住,在抢修过程中,钻机底部螺丝被挣断,钻杆将班长弹出两米多高,甩到钻塔一角。朱恒银背起班长到医院抢救,三公里的路程,班长的血水浸透了他的工作服……

朱恒银说:“当时我就下决心,一定要改变我国钻探技术落后面貌。”

钻探工看似简单机械,但技术含量较高。凡事爱琢磨的他虚心向身边的师傅们学,向书本学,很快便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成为钻机平台上的骨干。

为弥补理论基础知识不足的短板,两年后,朱恒银重拾课本,考入大学,选择的专业仍然是钻探工程。

大学毕业后,朱恒银放弃了留在城里机关工作的机会,怀揣着改变单位落后现状的梦想,再次选择了313地质队,主动要求到野外一线钻机平台,从事野外钻探和技术研究。

此后数年,他一门心思扑在钻探事业上,一年200多天都不在家中,最忙碌的那几年,甚至全年无休。因为交通不便,也没有电话等通讯工具,只能靠着写信和家里联系。朱恒银10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此后,家里全靠着母亲一人把他们姐弟三人抚养长大。1983年,朱恒银的母亲病危,家里人尝试发电报给他,可是工作地收不了电报,朱恒银就这样错过了消息。

上世纪90年代,单位经济周转困难,发不出工资,单位将朱恒银的发明放在市场上为单位创造了效益。这时,上海一家公司向朱恒银伸出了橄榄枝,开出了一万多的工资和全家人落户上海的保证。 

面对数十倍工资的诱惑,朱恒银没有忘记初心和使命。为了工作,他连手术住院,刀口还未拆线,就匆匆出院,躺在车上赶赴工地救急。30多年来,朱恒银一家一直住着60平方米的老房子,直至去年才搬进新居。

霍邱县拥有连片的铁矿,自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勘探。一直未能取得预期突破。为此,原国家地矿部在“六五”期间专门组织人员进行科技攻关。

1983年,已在定向钻探领域崭露头角的朱恒银被延揽加入了攻关组后,事情迎来了转机。他首创国内羽状孔施工技术,一举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开采难题。

生活从不吝啬每一个热忱付出的人。打那以后,一项项技术创新接二连三地从朱恒银的手中诞生。

还是在霍邱矿区,2010年6月,朱恒银和他的团队利用自行研制的国产设备和关键技术,打出了2706.68米超深孔。将我国小口径岩心钻探地质找矿深度从一千米以浅推进至三千米以深的国际先进水平。他也当之无愧的成为国内深部岩心钻探的领跑者。

六安市霍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工程师姜勇评价:“经过朱恒银所带的工作团队进行千米以下深部探测,探明的铁矿石储量增加到19.34亿吨,远景储量达40亿吨以上,预计后续可开采150年以上。”

推广应用解难题“地质神兵”美名扬

不光是探矿方面大显身手,朱恒银带领团队还解决了地下多个工程领域的疑难杂症。44年来,他主导研发的钻探成果在全国多个矿区推广应用,解决了陡矿体、异性矿体、地面障碍物下面无法勘探矿体等诸多技术难题,并拓展到大坝水库安全监测、矿山尾砂充填、盐田开采等钻探领域,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千亿元,填补七项国内空白。

位于大别山深处六安市金寨县境内的响洪甸水库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治理淮河水患的枢纽工程之一。

上世纪90年代,水库需要钻探一些位移监测垂线孔,对保障大坝安全至关重要。起初参与的多支施工队伍在看似简单的钻探中败下阵来,束手无策。

朱恒银带了施工单位进场以后,想办法研究施工方案,高质量地打出了第一个孔。“当时项目通过了国家专家技术鉴定,有两个院士评价说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

朱恒银领衔的团队除了将创新成果应用于地质找矿方面外,还广泛推广应用于国家科学钻探和特种工程技术领域。

2009年,朱恒银团队承担了国内外罕见复杂的四川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任务。该钻孔设计在四川汶川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上,所钻地层80%以上是破碎地层,地应力很大,造成钻孔缩径、坍塌严重,伴有涌水、漏失等,属国内外罕见复杂地层,国内很多钻探施工单位都望而却步。

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与攻关,朱恒银顺利攻克难关,终孔深度达1502.30m,全孔不扰动岩心样采取率达到了94%,成功揭示地震断裂带的深部物质组成和构造属性,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高度评价。

此外,朱恒银还承担了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等省市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工程,将高精度垂直孔钻进及不扰动样取心技术应用于工程施工中,解决了卵砾石层、砂层取心和孔斜率小于2°/千米的技术难题,完成了约50 个监测标组,累计15 万米钻探工作量。2003 年7 月上海地铁4 号线发生重大塌陷事故,在多家施工单位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朱恒银团队成功地遏制了事故发展的险情,被媒体赞誉为“安徽地质神兵”。

毫无保留传帮带老骥伏枥写初心

近几年,已经延退的朱恒银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创新团队的培养上,成立了“安徽深部钻探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和“全国劳模朱恒银创新工作室”,吸引了一大批年轻学子慕名而来。

名师出高徒。朱恒银亲手培养破格晋升了钻探工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人,晋升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10余人,研究生多人,钻探机班长20余人,其中6名钻探技师,2名省部级能工巧匠,1人获全国钻探技能大赛银奖,1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安徽青年科技奖、安徽青年五四奖章,1人获安徽省江淮工匠称号,2人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2人荣获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

团队的行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他带领的深部钻探创新团队,先后有30人荣获了国家和省级荣誉,团队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现实没有魔法,唯有决心、努力和牺牲。

从业44年,朱恒银先后参与了霍邱、庐枞铁矿,安庆月山、滁州琅琊山铜矿,大别山钼、金、铅锌等大型和特大型矿区的地质勘探工作,累计野外作业超过1万天,设计施工近千个钻孔,创造了“没有报废一个钻孔”的奇迹。

他本人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十佳最美地质队员、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

都说上天容易入地难,登月早在七十年代就已经实现,可至今世界上最深的钻井才不过万米。人类对脚下这个地球的了解还远远不如对月亮表面的了解。

一辈子干一件事,一件事干一辈子。在朱恒银的办公室里,悬挂着“科学钻探揭示地球奥秘”字样的条幅。对他而言,那颗追求极致的匠心仍未停歇,仍不满足。

“习近平总书记讲要向地球深部进军,我们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在找矿方面,要为国家多找矿、找富矿、找大矿,为报效祖国出一点力量!”

如今,从皖南山区到边疆大漠,年过花甲的朱恒银,仍然奔波在艰苦的地质勘探一线……  

自定义HTML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