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发展侧记

  • 2020-10-20 10:24:40
  • 来源:中国矿业报
  • 作者:陈娟
  • 0
  • 0
  • 添加收藏

原标题:开启转型发展“加速度”—— 江苏地调院发展侧记
 

随着地质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水资源安全、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等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业务结构、队伍结构进行了调整优化,确定了职责定位,有力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

支撑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职责履行

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需求。深入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转化应用;开展苏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主动支撑常州市、无锡市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系统分析苏南地区1∶5万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耕地安全利用提供专项技术服务;持续开展地下水监测和地面沉降监测,服务江阴、宜兴、太仓等地地质环境管理与生态修复工作;开展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南京市、苏州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评价工作,支撑南京市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

无人机航拍获取三维建模数据

城市地质工作实现由点到面的拓展。有序开展6个城市地质调查和2个小城镇地质调查试点,城市地质调查品牌效应彰显,并相继步入各具特色的2.0时代,构建了“智慧徐州、透明苏州、泰州地质客厅”模式。同时,不断发挥地质数据社会化服务属性,融入城市建设管理主流程。

“双评价”工作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初步打开了地质工作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的新局面;开展了淮安市“双评价”试点研究工作,探索市县两级“双评价”指标体系与技术方法;全面启动常州市金坛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工作,承担省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前期研究及江苏省在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实施情况监测评估工作,对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设计进行审查和修改完善。

汛期地灾应急调查

支撑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深入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污染详查、收储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客土质量检测与抽检、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耕地质量检测,县市级耕地土壤地球化学调查与监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等工作;承担多地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协助编制《江苏省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

宜兴市太华镇茂花村富硒水稻收割

为“美丽江苏”画卷添绿

矿地融合创新示范彰显成效。“江苏淮安土地多种资源及典型盐矿矿产地下空间协同利用示范”项目实现了盐矿矿产-地下空间等多种资源的协同利用,创新了盐岩开采技术与盐穴地下空间能源存储关键技术等。“宜兴市太华镇富硒土地详查与开发利用示范”为下一步开展富硒水稻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及富硒产业规划研究打下了基础。《耕地镉污染生态修复效果评价规范》获批2020年度江苏地方标准立项,《耕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技术标准》拟申报自然资源部2020年度标准修订工作计划建议,争取列入行业标准。

地灾防治与环境监测向纵深发展。汛期开展江苏省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连续16年未发生人员伤亡;江苏省首个突发地质灾害风险综合评估试点为江苏省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常态化运维国家级、省级地下水监测网络、地面沉降监测,将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向市县延伸。此外,充分借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云2.0”及地质大数据平台建设的思路,初步构建了地质信息化总体框架,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生态修复等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服务城市规划建设。

开展矿产资源潜力、开发条件和环境影响“三位一体”综合调查。清洁能源方面,江苏省首个干热岩勘查验证孔“苏热1井”正式开钻,力争将干热岩勘查项目建成绿色能源勘查的示范工程。矿产资源方面,预计可提交大型锶矿产地1处,可供进一步勘查的铜、钼、金、硫矿产地4处;完成编纂《中国矿产地质志·江苏及上海卷》《江苏省区域地质志》,对成矿规律和基础地质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制定了《江苏省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为规范江苏省市县级编制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

科技创新引领事业转型升级

一直以来,江苏地调院坚持面向重大战略科技问题,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和引领地质调查,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资源配置为关键的科技创新模式。

卫星中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依托江苏地调院等建立的自然资源江苏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被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确定为“海洋观测卫星省级应用通用平台系统”全国首家试用单位。今年,该中心分别与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搭建了数据传输专线,成为全国首家实现部-省陆海自然资源卫星数据专线双贯通的省级卫星中心,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务实管用”。下一步,江苏省卫星中心将充分释放卫星应用技术红利,不断完善省内卫星应用体系,推进卫星遥感在自然资源主体业务和本省特色应用领域的业务化应用。

部创新中心唤醒土地生命。自然资源部国土(耕地)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在无锡、苏州、泰州、徐州等地,圈定富硒土地50万亩,提出“建立质量档案-编制产业规划-建设示范基地”的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在宜兴市太华镇建成富硒水稻、富硒茶叶示范区750亩,实现招商引资超75亿元,为宜兴铺就绿色发展的“硒”旺之路;围绕土地复垦中客土质量评价和整治工程监管,提出了“室内预判、现场筛查、污染锁定、异常处置”的全过程跟踪调查评价方法,新增优质耕地4930亩,实现了复垦土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系统保护与高效利用。

部地裂缝重点实验室硕果累累。自然资源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取得科技突破,项目成果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与南京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调中心联合申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行业标准“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光纤监测技术推广规程”由自然资源部正式发布应用。近年来,该重点实验室形成了地裂缝光纤监测技术和数值模拟两大研究特色——首次全面阐述了地裂缝生命周期的压、拉、剪、弹力学机制;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地裂缝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体系,使地裂缝的监测由二维跨入三维;研发了国际上首台集点式和分布式于一体的光解调仪,极大提高了地裂缝多场融合监测的精度和效率;建成全球首个大型采水型地裂缝物理模型;在国际上创新性提出了区域-场地双尺度有限元耦合界面元法,建立了典型地裂缝三维形变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人员还构建了覆盖长三角地区“地下-地面-空中”三位一体的地面沉降、地裂缝监测网络,建成了多处集多种监测手段于一体的自动化监测示范站。

今后,江苏地调院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精心服务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活力,为地质事业发展增添新动能和新优势。□

自定义HTML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