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做服务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地质主力军 ——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转型发展纪实

  • 2020-09-04 15:47:55
  • 来源:中国矿业报
  • 作者:刘晓慧
  • 0
  • 0
  • 添加收藏

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成立于1958年,早期在浙西北从事基础地质及找矿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世纪80年代末,浙江一队紧跟市场形势,主体转入工程勘察施工领域,创建了“浙江地矿”“山水建设”“地矿勘查”等品牌。

“资源保障、生态环保、地下空间开发、全域土地整治、防灾减灾等催生了巨大的地质需求。这是地质需求最广泛、最多元、最旺盛的时代,地质工作发挥先行性、基础性作用有广阔空间,地质服务有空前的市场机会。”在浙江一队的发展规划中,清晰地表述了当前及未来地质行业发展趋势的研判。如何解放思想,摒弃路径依赖,全面创新,激发潜在地质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进入新时代,浙江一队以绿色生态构建地质工作新机制,以新基建搭建地质创新大平台,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催生地质服务新手段,逐步构建了大地质服务、地下工程施工、矿业投资和物业开发与管理四大产业服务体系,并大力培育地质科技创新、地质大数据应用、地质文化创新三项新型产业,探索建立了地质工作的“浙江模式”,获得“浙江省找矿先进单位”等系列荣誉称号。

坚持找矿初心,为经济建设铺路

浙江一队早期在余杭、临安、昌化、萧山、富阳等地从事地质找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探明国内第一个大型钠基膨润土矿床(临安平山钠基膨润土矿),省内第一个大型冶金用白云岩矿床(闲林埠白云岩矿)、省内第一个大型钠明矾石矿(萧山岩石明矾石矿)、省内第一个大型透辉石矿床(德清方山透辉石矿)等,并开展了大量的成矿预测、资源总量预测等科学研究。2004年以来,该队自主投入勘查经费1.7亿元,实施重点矿区重点突破战略,先后探明淳安银山银多金属矿、淳安潘家钨铜矿、淳安九里岗大型萤石矿等;累计普查面积5783平方公里,钻探进尺21万米,提交地质报告6027份,探明膨润土8916万吨、白云岩10761万吨、铁10000万吨、银736.96吨、钨3.13万吨、硅灰石509万吨、萤石255万吨,填补了省内钠基膨润土、硅灰石、透辉石、钾长石、硼等矿种的储量空白,为杭州市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加强地灾防治,为城建民生护航

随着社会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紧迫性认识的日益提升,减轻地质灾害危害应以防为主。

近年来,浙江一队加快统筹推进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综合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建设,在与原杭州市国土资源局成立杭州市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服务中心,全面参与杭州市地质灾害巡查、值守、应急技术服务的基础上,又相继在淳安、建德、诸暨、永康、龙游、江山等地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服务中心。该队与杭州市局共建中心这一做法,获得自然资源部凌月明副部长“杭州的好做法,既充分发挥地勘队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又搞活做强了地勘队伍,值得地勘行业学习借鉴”的批示,得到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应予鼓励,希持续创新,完善机制,提升实效”的批示。

随着地质灾害应急服务的持续深入,大队地质灾害应急能力进一步加强,制定了《杭州市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指引》,并在全省各应急中心全面推广。参与了建德市丰产村横路自然村滑坡灾害等应急救援和调查,为G20杭州峰会提供了专业保障。

2019年,在超强台风“利奇马”抢险救援期间,浙江一队地质专家在断电、断通信的情况下于凌晨徒步进入受灾一线,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在“利奇马”期间,该队共派出9个专家组分赴临安、淳安等地,与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共同开展防台督导工作。

自然资源管理新机制建立后,杭州市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服务中心更名为杭州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中心,业务也向地质环境保护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管理服务、土壤和水污染防治等方面转型。同时,该队还积极参与到省“除险安居”行动中,已完成富阳市农村山区地灾调查、桐庐分水镇“1+X”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桐庐土地质量调查和富阳淳安农用地污染详查等项目,并进入杭州市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和地下水样品采样单位名录。

推进多元地质,为区域经济发展助力

近年来,浙江一队凭借地质专业技术优势,全面参与了杭州市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地灾防治、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等工作,坚持以“地质+、+地质”的思维响应多元化地质需求,为杭州地区提供全方位的地质智慧和地质方案,逐步树立了“浙江地矿”(浙江省地矿建设有限公司)优秀地下工程施工企业品牌和“地矿勘察”(浙江省地矿勘察院)优秀工程勘察企业品牌,为“最美杭州”建设增光添彩。

在城市建设方面,浙江一队长期为杭州提供岩土勘察、设计、施工、监测检测、浅层有害气体处置等服务;参与了省府三号楼、市民中心、杭州国际会议中心等工程;研发的地下浅层有害气体勘探测试仪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广泛应用于长三角地区地下工程建设。其核心产品——地下连续墙施工广泛应用于杭州、温州、苏州、无锡等地的地铁建设,是业内一张“金名片”。2017年,浙江一队成为杭州地铁地下连续墙施工合格分包商名录第一名;2018年,与中铁三局联合体中标杭富地铁土建施工8标段,中标价9.77亿元,是全国第一家进入轨道交通土建施工总承包的国有地勘企业。浙江一队负责的杭富8标项目已连续多次获得杭州市地铁集团、杭州市建设局、杭州市政行业协会等的褒奖。2018年,该队成立了城市地质中心、BIM中心、城市地质环境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中心,并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合作开展杭州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与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合作开展以杭州为背景的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生态产品的补偿机制研究。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区域内资源,浙江一队成立地下水研究院,以温泉和矿泉水为找矿靶心,自2011年开始部署实施杭州市临安区湍口镇湍口村热矿水地质勘查项目,探明热水温度27℃,出水量436立方米/天。依托这一地热资源勘查成果,湍口镇开发了包括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温泉浴场之一“临安众安氡温泉度假酒店”在内的大量酒店、民宿,吸引了大量游客。

为培育地质文化创意产业,浙江一队注册成立了“浙江一地地质文化有限公司”,在浙江地质科技创新创业园建立地质文化体验中心;以公众最感兴趣的矿晶和国家倡导的“研学”为切入点,讲好地质故事,打造地质文化创意产品;以“湍口温泉小镇”为核心,开展杭州母亲河(天目溪、昌化溪、分水溪、富春江、钱塘江)沿岸地质景观地质文化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地质+文化”的创新创业新生态,培育创意地质文化产业。

创建大数据平台,为地质科技创新赋能

近几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地下空间开发力度持续加大,国家“新基建”计划启动实施。浙江一队抓住机遇,主动求变,以“地质成果数字化、地质服务智慧化、企业治理信息化、地下施工自动化”为目标,建设浙江地质科技创新创业园和浙江省地质大数据应用中心,全面参与“智慧杭州”建设。同时,该队聚焦“地质科技创新大规划、地质科技创新大平台、地质科技人才大格局、地质科技创新大环境”建设,以集聚优秀地质成果与团队,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为抓手,最大限度创造地质科技创新的应用价值。

2018年12月,浙江地质科技创新创业园开园,包括“杨树锋院士专家工作站”等首批8个入驻机构揭牌。2019年3月,注册成立“浙江地质科创园发展有限公司”,全面负责科创园建设运营。2019年底,科创园《砂石矿山绿色开发与布局研究》入选《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21-2025年)》前期研究课题“矿业发展的模式总结和政策建议”条目内两项课题之一,成立了砂石骨料研究院(绿色矿业研究院)。

2018年,浙江地质科技创新创业园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组织成立“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并开展首届“地质+”全国创新创意大赛。2019年底,全国32所高校代表参加了第二届比赛,4项课题协议落地园区,在业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浙江省地质大数据应用中心建设是科创园建设的主线。该中心以联合体形式参与了杭州多要素城市地质数据库建设与三维地质模型构建工作,研发了“地质灾害风险预报预警平台”,成功预警了富阳大源镇勤功村一处泥石流灾害,避免了人员伤亡;承担国家财政资金项目“浙江省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示范”的监管平台建设,构建以数据自动化采集传输、设备智能化监管、时空数据可视化展示、监测数据多功能分析预警等功能为一体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综合监管平台和手机APP系统;研发基于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变形预测和超前预报模型,实现地质灾害专业监测趋势预警。

目前,该中心已获准接入国家地质大数据服务平台“地质云”。

聚焦生态引领,为绿色发展提供地质方案

近年来,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不断转变观念,加快转型升级,产业布局逐渐从传统地质矿产勘查向废弃矿山治理、地质遗迹调查、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地质文化村建设及全域土地整治修复等领域拓展。目前,该队已完成10余个废弃矿山治理工程,107个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编制项目,8个矿产资源规划编制项目,18个浅层地热能勘查开发利用项目,5个农业地质(含土地质量调查)项目,19个地质文化村建设及可行性分析项目。

2015年,浙江一队启动地质文化村地质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项目,部署实施嵊州市通源乡地质文化特色村地质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初步判断通源乡白雁坑村地质遗迹是由于火山喷发作用和后期崩塌等地质作用形成的宝贵地质遗迹资源。在此基础上,该队打造了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嵊州市通源乡白雁坑地质文化村”,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浙江省自然资源厅联合授牌。白雁坑地质文化村是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做好全省地质遗迹保护、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胆探索的新创举,是以地质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相结合,坚持“地质为魂、保护为基、生态为要、民富为本”的原则,通过对当地地质、农产品、人文文化、自然景观等资源开展深入调查,科学分析相互关系,系统规划建设,最终建设成“有文可读、有声可听、有物可看、有品可尝”的“四有四可”地质文化村品牌,讲述地质故事和传播地质文化,实现乡村建设的科考、社区、文化、教育、旅游、产业等功能的融合,引领当地经济从单一产业向旅游、民宿、特色农产品多种经济结构转变。

2018年,白雁坑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浙江省宜居示范村、绍兴市农家乐特色乡镇、嵊州市民宿重点村。通源乡也因此跻身浙江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乡镇。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也将扛起“三个地”的使命担当,在地质工作中深入推进“八八战略”,努力作“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建设者、维护者、展示者。□

自定义HTML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