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地质科普 >

贵州发现两处大型老滑坡堰塞湖遗址

  • 2018-12-25 14:39:18
  • 来源:中国矿业报
  • 作者:王康年
  • 0
  • 0
  • 添加收藏

近日,贵州省地矿局101地质大队在贵州东南浅变质陆源碎屑岩分布区同时发现两处大型老滑坡形成的堰塞湖遗址,老滑坡宏观地貌特征明显,堰坝、堰塞湖经历数百年变迁仍保存至今,在国内外实属罕见。

据悉,两处老滑坡形成的堰塞湖分别是“雷打塘”和“崩坡塘”,两塘北东-南西直线距离约66公里。雷打塘位于贵州省剑河县南加镇北东约4公里处,大、中、小三塘分别是嫂塘、姑娘塘和狗塘,涨水时三塘联成一片,枯水季又各自成塘,景观奇特。其中嫂塘最大,长约900米、最宽处215米,姑娘塘长约185米、最宽135米,三塘水域面积0.143平方公里(214.5亩),水域周长2.65公里。雷打塘是贵州境内第二大天然湖泊。

崩坡塘位于贵州省榕江县平永镇北面15公里大山深处。据《中国水名词典》,崩坡塘“为天然池塘,塘面最宽处160米,最深处10米,塘周植被覆盖良好,树木葱郁,碧波青障,环境幽雅。相传在300年前,暴雨天作,山坡崩塌,截断乌婆河水形成湖塘。”崩坡塘长约1公里、最宽190米,水域面积0.08平方公里(120.36亩),水域周长2.48公里。

剑河“雷打塘”全景

 

剑河雷打塘形成无史书记载,但湖底发现大量的瓷器、瓦砾、石碓、石磨等人类生活痕迹和倒插的古风景树。榕江崩坡塘崩坡发生于清乾隆10年(公元1745年),已近300年历史。《古州厅志》记载:“相传旧系村寨,一夕雷雨大作,聚成大浸潭。内有灵犀旱肠,求雨多验”,当地人又称为“龙塘”。“崩坡成塘”后,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两塘的水圈、生物圈在气候交替时节受温差作用影响,出现“浊涛雪兆”“水上霓虹”“湖中喷玉”“十里干溪九里塘”“一日三色水景”“龙王出气”等独特的自然奇观,加之古朴浓郁的苗族、侗族风情,吸引了不少游客。

雷打塘和崩坡塘大地构造位置地处上扬子陆块江南加里造山带西缘,出露地层为晚元古界青白口系浅变质陆源碎屑岩,区内断裂、褶皱构造以北东向为主。雷打塘上游汇水面积6平方公里,滑坡堆积方量达120万立方米,堆积体以较大块石为主,层次分明,上部为块石层,下部为粘土层,加之汇水面积小,堆积体堰坝不易被洪流冲溃,以至保存至今。崩坡塘上游汇水面积27平方公里,主冲沟长达10余公里,滑坡堆积方量达200万立方米,堆积体以粘土为主,小于30厘米碎石次之,很少见大块石,堆积体堵塞溪沟形成堰坝后,被洪流逐年冲刷,经历了近300年,下游河段逐年被碎石填埋抬高河床,形成了“十里干溪”奇观。

然而,地处黔东南浅变质碎屑岩大面积分布地区,第四纪以来地壳相对稳定,几百年前出现两次如此大规模的滑坡并形成堰塞湖,在国内外实属罕见。除了强降雨,是否还有其它外在因素诱发了这两次大规模的滑坡?有待专业人员进一步研究。□

自定义HTML内容